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关于对讲好黄河故事推动河套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考
来源:未知 时间:2020/04/24 点击: 【字体: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流,黄河自西向东过境巴彦淖尔市345公里。河套灌区位于黄河上游末端巴彦淖尔市境内,是黄河流经纬度最高的地方,处于黄河“几”字弯的最顶端。北与阴山山脉的狼山、乌拉山为界, 西与乌兰布和沙漠接壤,东与包头市为邻,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黄河哺育了河套平原,没有黄河水的浇灌,也就没有河套平原。现有引黄灌溉面积1020万亩,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美誉。


一、水利文化是河套文化的根和源


河套灌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并在新中国以后实现重大发展的大型灌区。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发展历史中,这个处于黄河“几”字弯上的独特地标,河套先民与黄河流域人民群众一起,同黄河的各种自然灾害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共同创造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


河套因河而生,因河而兴,因河而美,因河而名。一部河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流淌着的水利奋斗史。古代灌区的开发,主要发生在黄河走北河时期。秦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215年,设置九原郡,移民3万家屯垦戍边,引水溉田,史称“北假农区”。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建立了朔方郡、五原郡。出台政策,奖励农垦,主要集中于灌区西部三封、窳浑、临戎等垦区。北魏时期,实行计口授田,分给耕牛,奖励垦种,设置“八部帅”,劝课农耕,实行监督管理,农业灌溉比较发达,史载有著名的“五原屯田”“通渠灌溉”和“枝渠东出”,灌溉规模几近百万亩。同时,黄河航运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唐代,河套灌区属于关内道的丰州,乾隆陈履中《河套志》记载:“丰州屯田娄师德、唐怀景、李景略、卢坦最有名,咸应、永清、陵阳三渠,溉田数百顷至四千八百顷之多,岁收谷四十万斛,边防永赖,士马饱腾”。明代后期,口内的农民以“雁行人”的办法,春来秋回垦种土地。清代,“雁行人”逐渐演化为河套水利开发的三股力量:即清公主“欲治菜园地”“桔槔取水”“就河引灌”,揭开了河套近代水利开发的序幕。近代河套灌区的开发,主要围绕黄河改道南河展开的。公元1850年,黄河北河断流,南河成为主流,为西南高、东北低的河套地区创造了引黄自流灌溉的地形条件。这种由民间力量直接推动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河套水利先后经历了地商水利、官办水利、官督民修、屯垦水利、军事水利等发展阶段。到民国期间,初步构成了河套灌区十大干渠,灌溉面积300万亩左右。新中国成立后现代灌区的开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展开的。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修筑黄河防洪堤,建成黄杨闸,建成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开挖总干渠及七级配套灌溉渠道和相应的渠系建筑物。以后又相继建成200多公里的总排干沟及七级配套排水系统和相应的排水泵站。改革开放以来,针对灌区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实际问题,大胆引进世行贷款加快灌排配套,全面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短短半个多世纪,河套灌区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式灌溉到节水型灌区建设的历史性跨越,灌溉面积超千万亩,成为国家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谱写了举世瞩目的壮丽诗篇!


追根溯源,毋庸置疑,河套水利文化是我国黄河文化最为光彩夺目的浪花,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精神滋养,更是悠久河套文化的根和源。因此,巴彦淖尔市讲好黄河故事,就要首先讲好河套水利文化的故事。


一、河套水利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 河套灌区高度重视水利文化建设,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的通力协作,河套水利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为讲好黄河故事,推动河套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


拥有了一些可以展示水利文化的场馆。位于黄河湿地公园的“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也是巴彦淖尔市“总干”精神展览馆。占地面积3000平米,系公益性研究类博物馆,于2013年11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年均参观人数30万人次左右。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节水教育基地”、“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拥有以上三个“国”字号基地的行业类博物馆。2019年荣获“全国水利博物馆联盟副主席单位”、巴彦淖尔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基地、巴彦淖尔市科普教育基地、巴彦淖尔日报小记者站基地等等。


积极争取和打造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多年来,为了“维护水工程,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经过积极争取和打造,“二黄河”水利风景区、乌加河水利风景区先后跻身国家级水利文化风景区行列,河灌总局成为自治区水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二黄河”是当地人民群众对河套灌区总干渠的昵称,承载着河套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精神寄托,全长230公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由河套人民锹挖肩担开发出来的一条人工河,它是河套灌区的输水大动脉,最大流量620立方米/秒。2009年,二黄河被批准为第九批国家水利风景区。风景区位于总干渠一闸至巴彦淖尔市市府所在地临河东郊,东西长40.1公里。景区有黄河故道遗迹、100多年前杨家河旧引水口等多处水利工程遗存。近十年来,河灌总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建设改造,在总干渠沿线已建成以竹柳为主的片林绿化带1200万株共1.2万亩,对第二、第三节制闸进行改造,全部仿古建筑。目前,景区两岸形成固堤护岸硬化绿色长廊,道路整齐平坦,树木郁郁葱葱。近年来,市委、政府重视和加强民俗文化产业向核心景区积聚,景区内共有文化村50个,文化户300户,农民书屋 50处。有水利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区5个,目前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巴彦淖尔170多万人民群众引以自豪的美丽地标。乌加河水利风景区位于黄河故道乌加河,包括总排干主干段203公里,核心景区红圪卜排水站1.8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核五带”。“一核”即核心景区红圪卜排水站,是亚洲最大的斜式轴流泵站。“五带”即红圪卜排水站科普文化宣传带、乌加河绿色生态景观带(源头海子湿地)、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带、太阳花景观带、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体验带。目前总排干一侧三级公路即将动工,利用管理段点沿线建成5个骑行驿站。同时,积极向内蒙水利厅申报自治区水利风景区,力争通过五年时间,将灌区13条干渠全部跻身自治区水利风景区行列。


积极向世界灌排委争取灌区申遗。2019年9月,内蒙古河套灌区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被称为“灌溉工程界的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大的灌溉排水非政府组织——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并授予的荣誉称号,每年审定一次,迄今已经评审至第五届。因此,这是内蒙古自治区乃至我国的一件大事和盛事,央视各级媒体都做了深度报道。


培养了一批挚爱水利文化的骨干队伍。创作出版了一批文学作品。收集整理出版了《河套灌区水利简史》、《河套渠王》、《河套脊梁》、《情牵乌拉河》、《河套水利》、《忆水情怀》、《锦绣河套》文化作品。去年以来,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正在编写《黄河弯治水人物》、《黄河弯诗韵》,准备今年5月出修订版,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年内出版,在中国水博物馆联盟年会上举行首发式。39集电视连续剧《我叫王土地》,并荣获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河套文化建设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市景区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休闲娱乐、轻文化内涵”的问题,一些文化设施存在挖掘文化不深、文化魅力彰显不够的问题,还存在文化元素有失偏差的问题,总体上讲,全市还缺乏一大批接地气“有根”、“有魂”的令人驻足难忘的独特文化地标,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些短板和问题,需要引起巴彦淖尔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研究。


二、乘着讲好黄河故事的强劲春风,促进可套文化繁荣发展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为繁荣河套文化指明了方向,河套文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一)坚持文化引领,编制长远规划。


文化是一个城市之灵魂,一个融入文化灵魂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拥抱未来的城市,能够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幸福感,可以增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可以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感染和净化人们的心灵。接地气的文化地标,是一个城市宣传的名片和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海明威笔下的”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让游人驻足沉思,内心震憾,口口相传,一生难忘,让游人很快喜欢上这个地方,对这个地方的人们产生由衷的敬畏。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科学的长远规划,建立起多学科专家咨询、广大市民参与、领导决策的科学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巴彦淖尔市要成立黄河文化研究机构,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强河套文化的基础性研究。组织召开讲好黄河故事、繁荣河套文化国际性会议,形成定期国际河套文化研究论坛机制,不断提升河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深入挖掘河套水利文化,为文化发展溯源寻根


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河套水利开发无论从早期秦汉的屯垦水利到北魏、隋唐的水利开发,从明末清初的“雁行水利”、“公主治菜园地”到清末的地商水利、官办水利,官督民修、屯垦水利、军事水利,河套人民群众充分发挥聪明智慧,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河套水利文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几代河套人民群众为了建设好河套灌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甚至付出了健康和生命,他们是河套灌区的创造者,更是河套文化的书写者,是“总干”精神的缔造者,在伟大劳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总干”精神,早已融入巴彦淖尔170多万干部群众的血脉,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巴彦淖尔大地的生动体现,河套水利文化已经成为巴彦淖尔170多万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在伟大的水利劳动实践中,涌现出无数治水前贤、老渠工、土专家,特别是建国以来为河套水利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和专家,他们是巴彦淖尔的精神脊梁,是永不褐色的文化记忆!我们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挖掘和大力弘扬河套水利文化,不断发展繁荣河套文化,不断凝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我市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巴彦淖尔市规划建设河套水利主题公园,将河套2000多年治水历史和治水人物的故事及功德全景式生动展示,同时在临河应规划建设傅作义公园、李贵雕塑等,为城市注入文化之魂。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习总书记还明确指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这就为河套灌区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一届市委政府提出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实现塞上江南,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完全符合巴彦淖尔的实际,与中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与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高度契合,实践将不断证明,巴彦淖尔“天赋河套”这个路子是选对了。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挖掘河套水利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河套生态屏障的故事,讲好世界灌溉遗产的故事,讲好河套各民族团结治水的故事,讲好“塞上粮仓”稳固边疆的故事,讲好讲好“天赋河套”的故事。


(三)创新河套文化载体,打造独特文化地标。


要规划建设河套水利历史主题公园,融入水文化、水生态、水休闲、水科普、水成就、水宣传等元素。修建傅作义公园、李贵雕塑等一批接地气的文化地标。自水利部2001年启动水利风景区创评以来,全国已有2000多个达到省级标准,有87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美丽中国最美河湖的代表,仅江苏省就有8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浙江开化县建成40多个水利风景区。吉林、四川等省走在了全国前列。河套灌区是我国著名的古老灌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灌排工程体系之一,悠久深厚的水利文化,弘大的河湖水系,是繁荣和发展河套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灌区13条干渠开挖历史已有100多年,为我们推动水利风景区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禀赋条件。下步要以灌区干渠和河湖水系为依托,积极打造集水利功能、生态功能、文化传承、休闲度假、游览观光、水利科普及水情教育、水法规宣传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水利风景区,力争通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将灌区13条干渠和条件较好的湖泊进入国家或自治区水利风景区行列,同时,全力推进河套灌区国家水利科普试点工作,建立灌区水利科普资源知识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形成在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水利科普模式。市文化旅游部门应将水利工程、水域及其岸线纳入巴彦淖尔市文化建设和旅游总体规划。市有关部门应组织开展美丽家乡河湖的评选活动,水利部门在水利工程建筑设计上,既要注重发挥其基本功能,又要融入美学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让古老的河套灌区再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成为巴彦淖尔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四)创新文化机制,组织群众参与。文化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逐步形成大众创造、大众参与、大众共享的良性机制,使弘扬文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人们美好精神家园。要提高新媒体的大众参与度。繁荣和发展河套文化,要坚持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美丽小儿是否结合起来。


(五)培养壮大文化队伍,发展繁荣文化产业。


讲好黄河故事,推动河套文化繁荣发展,是一项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需要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需要一支能出精品、多出精品的队伍。历来由于经费不足,机制不活等客观原因,带来文化创作团队普遍地位不高,待遇不够。挚爱和从事文化工作的同仁也是青黄不接,难以为继,那些笔耕不辍的挑灯夜战者,那些苦思冥想创作者,那些生活清贫仍对现实生活充满希望者,那些稿费不够心血成本者,尽管屡屡寒心,但仍坚持奋斗,斗志不减。市委、政府应引起重视,借助讲好黄河故事的春风,让从事文化活动的人们,工作和生活更有尊严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在河套文化沃土上,一定会春回大地,春色满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排水事业管理局   孟育川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