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牢记峥嵘过往 书写奋斗新篇——读《大地的脉动》有感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4/30 点击: 【字体:

对于“黄河”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从小我们就开始学习有关它的知识,它是母亲河,流经九省,也常听老一辈人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它对于我们河套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明白它是怎么让河套地区变富裕,怎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读完《大地的脉动—河套治水回望》,我找到了答案,它就是完善的河套灌溉系统,河套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拦截黄河水,引黄灌溉,建立灌溉系统,促进了河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今天我有幸成为一名水利工作者,我更需要清楚的了解它,读懂它,用心感受河套灌溉设施在修建时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接好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更好的服务于河套人民。


了解河套灌溉系统先得了解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闸”的三盛公水利枢纽,了解被当地人称为“二黄河”的总干渠,了解“一首制”管理等等。


三盛公水利枢纽是河套灌区的源头,是为了拦截黄河水而建立的闸,被当地的居民称为拦河闸,它全长309米,犹如一条玉龙卧在河湾上,守护着河套儿女,站在拦河闸的高处放眼望去,波涛滚滚的黄河水到它这里就放缓了流速,平静安详,让人感受到母亲河的爱抚与博大胸怀。河套灌区是通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分水,进入总干渠,再进入干渠、分干渠、以及更下一级的支、斗、农、毛渠,最后流入农田。


三盛公水利枢纽修建困难重重,也涌现出很多治水名人,但我更让我震撼的是书中被人们称为“二黄河”的总干渠开挖和建设。


“二黄河”从何而来?


它由是河套地区人民靠锹挖肩挑小车推、历时10年之久开挖兴建的一条“人工引水河”。它是河套灌区输水、配水的动脉,它孕育出了河套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总干”精神。在开挖总干渠时人们希望各大干渠全归在总干渠上,想用水,水就来,不想用水,一关闸口就行,这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首制”,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全灌域可控调节。


“二黄河”的开挖条件异常艰苦,书中有几位老人这样描述“粮食严重短缺,干渠上的人们一整天只能吃上两顿土豆和白菜熬成的‘菜粥’,偶尔能吃上两个硬邦邦的窝窝头就算是改善伙食。”“工地沿线没有住处,大家就自己动手用红柳条编成‘笆子’,立起来抹上泥、沿着土坝搭成简陋窝棚,但是根本无法御寒,有张砖头支起来的木板床那简直称得上奢侈”等等,老一辈人讲述的看似轻松,其中的艰难苦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的明白。


我们相信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老一辈克服各种困难不只是因为他们坚强的意志力,更多的是来自解决黄河引水难的强烈愿望,以及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只有这样的决心,才有敢叫日月换新天魄力。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1967年6月,总干渠终于全线竣工,黄河水通过总干渠在河套灌区实现了全灌域可控调节,实现了“一首制”,不仅如此总干渠还为巴彦淖尔市大小湖泊、湿地、公园带来源源不断的补给,为林木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发挥出农田灌溉、生态补水、防汛固沙的重要作用,成为祖国“三北”防护林的重要基地。


总干渠的渠畔上,植被茂盛,空气湿润,风景宜人,也有市民来这里踏青、摄影、写生,听所里的老同事说:“有这样好的风景是因为十几年前总干渠职工一点一滴干出来的,一边要做好灌区配套建设工程,一边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春夏秋冬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即使条件再艰苦,也没有人离开岗位,因为职工们知道营造渠道防护林,不仅能固堤护岸、保证渠道安全行水、还能改善渠系生态,美化环境等,这也是水利职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因为有个坚定的信念,水利工作者们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次次的创造了奇迹。作为新加入总干渠分中心的我们,不仅要有服务河套人民的坚定信念,更要承接好我们的责任,不断向领导同事学习,提高自己的本领,要立足本职工作,积极掌握工作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自己的所学所知为建设总干渠贡献自己的力量。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的起点新的开始让我们一起出发,向着更好的自己。


总干渠分中心  韩彩娜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