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 灌区水利文化 > 文学创作 >
书香中感悟治水艰辛 同行路传承治水精神——读《大地的脉动》有感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4/30 点击: 【字体:

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套人,小时候就听过《夸河套》这首民谣,歌曲中提到的油糕、华莱士、枸杞都是我们身边耳熟能详的食物,也是我童年最爱的好吃,歌曲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唱出了河套人民赞美、热爱家乡的心声。通过《大地的脉动--河套治水回望》才知道这首歌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也源于河套灌区灌排配套工程验收。河套灌区灌排配套工程给河套人民带来了农牧业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让人民的生活日益丰富幸福起来。


于是,我怀着感恩之情,回顾河套灌区的建设,回顾老一辈河套人艰辛的治水历程。河套灌区位于黄河内蒙古段北岸“几”字弯上,北抵阴山山脉的狼山及乌拉山,南至黄河,东与包头市为邻,西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接,东西长250千米,南北宽约50千米,是中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河套灌区引黄灌溉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书中主要描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套灌区掀起了引水工程建设、排水工程建设、世行项目配套、节水工程改造等四次大规模水利建设,实现了从无水坝引水到有坝引水、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从粗放灌溉到节水型社会三大历史跨越。河套灌区第一次大规模水利开发始于秦始皇时期,至明清时期,黄河儿女对河套的开垦建设都从未停止。但黄河素来善淤善决善徙,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


1946年,时任绥远省水利局局长王文景提出“一首制”的想法:在磴口县修建“一首制”拦河坝,再开挖一条总干渠,将旧有干渠全部改接于总干渠上,统一由总干渠引水灌溉。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后,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57年,北京勘测设计院拿出了《黄河流域内蒙古灌区规划报告》史称“五七规划”,主要内容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以拦河闸大坝、总干渠进水闸为主要工程的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其下布设输水总干渠,从东到西承担河套、三湖河、萨拉齐等灌区的输配水任务。1958年11月15日。党和政府一声号令,近3万河套儿女挥洒青春、汗水和热血,历时10年修建了全长230公里的二黄河。1975年11月4日,李贵召开疏通总排干动员大会,短短4天时 间,7万多干部群众背着行李,担着箩头从几十里、上百里外,日夜兼 程赶往工地,最后上排干劳动的一共达到了15 万余人。全盟1150万立方米土方,只用了70多天时间就胜利完成。


其中让我最深刻的是当时的条件及人们工作的热情。无论是施工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上的困难,大家都努力克服。当时落后的施工工具、艰苦的施工环境无不在考验着每一位建设者,施工机械极度匮乏,就连最基本的劳动工具——扁担、箩筐和铁锹都是群众自家准备的。党员干部带头干、领导群众齐上阵,用土生土长的红柳、河柳、枳机、哈木儿以及麦柴做成叠埽棒来打坝;用“黑虎掏心”法挖动冻土、淤泥、流冰等,硬是靠着锹挖肩挑,以难以想象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完成了这项工程。生活中大家自己动手用红柳条编成‘笆子’,立起来抹上泥、沿着土坝搭成个简陋窝棚住。吃饭问题更是困难,一整天只能吃上两顿土豆和白菜熬成的‘菜粥’,偶尔能吃上两个硬邦邦的窝窝头都算是改善伙食。到了后期开挖总排干时,天寒地冻的,人膝盖以下全泡在冰水里,许多人由此落下了关节炎等病症。“英雄担”“老虎队”“铁姑娘战斗队”……这些响亮的称号和词汇背后,是巴彦淖尔人充满汗水和艰险的开河之路,是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乐章,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奉献故事。


今天,当我看到驻立在三盛公水利工程写着“永昌”“永固”“永恒”的同心锁,耳边似乎回响着先辈们当年高亢的劳动号子,隐约似乎看到老一辈河套人辛苦的身影,他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河套灌区水利事业,形成了“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治水精神。2023年3月22日,在水利部和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揭晓仪式上,内蒙古二黄河以乡情、文化、生态、发展等特质,荣获第二届“最美家乡河”证书,是我区唯一入选河流。


而我作为在黄河边长大的河套儿女,也有着能吃苦、不认输的韧劲,有着河套儿女的自豪感与使命感,怀着不忘初心、努力奋斗的热情,在日后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合格的水利人,切实担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职责使命。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河套的大地上,将自己的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总干渠分中心  全巧蓉



责任编辑:李璞

河灌水发中心手机网站

河灌水发中心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免责申明
版权所有: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   蒙ICP备07500273号
联系电话:0478-8700366   电子邮箱:hgzjslb@163.com   地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新华西街